2025年2 月05日

爱·艺术丨麦穗捡着捡着就有福了


文 | 小肖小安
  首发| STORYandART


《拾穗者》(法语:Des glaneuses),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·弗朗索瓦·米勒(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~1875)最著名的作品之一,绘于1857年,同年展出于巴黎沙龙。现藏于奥塞美术馆。《拾穗者》的画面内容简单明了,展现的也是非常平淡的生活场景,秋收季节中,人们谦卑地在麦田中拾取零散、剩余的麦穗,展露出对于生活的向往,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尊重。


爱·艺术丨麦穗捡着捡着就有福了

勒名作《拾穗者》



《拾穗者》这幅画,是米勒以《旧约圣经·路得记》— 路得与波阿斯的记载为蓝本,路得在波阿斯田里捡麦穗,供养她的婆婆拿俄米为创作思路。《路得记》2章2节:摩押女子路得对拿俄米说:“让我到田里去,我在谁的眼前蒙恩,我就跟在谁的背后捡麦穗。”拿俄米说:“女儿啊,你尽管去。”

该画除了描绘三名农妇在金黄色麦田捡拾麦穗情景外,其金黄阳光、弯腰等细节,亦呈现“英雄史般的崇高意境”,这是米勒观察农村生活十年所得的成果。



爱·艺术丨麦穗捡着捡着就有福了



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写实派的田园大师。他可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农夫,并且以农夫这个身份引以为豪。米勒生长在一个信仰虔诚的基督教家庭,亲人之中有 神职人员,他们的家庭虽穷困,但相当重视教育,因此米勒曾习过拉丁文,也认为自己是有文化的“知识农民”。除了《拾穗者》外,米勒还有《晚祷》及《牧羊女与羊群》这两幅非常有意境的画作。


爱·艺术丨麦穗捡着捡着就有福了

画家米


晚祷》的画面非常简单,在巴比松附近夏伊(Chailly)平原的田野中,在黄昏时布满晚霞的天空下,一男一女两个农民正以虔敬的姿态低头祷告。米勒本人曾明白表示,这幅画的出发点是其童年记忆。每天傍晚教堂会敲晚祷钟,三声短响后接着一连串钟响,通知信徒们诵念晚祷经文。米勒在1865年解释道:“我在画《晚祷》的时候,想到小时候我们一家在田里耕作,祖母每次听到晚祷的钟声,一定会叫我们停下工作,脱下帽子,虔诚地为亡魂诵念晚祷经文。”最令他得意的莫过于好友宋思尔(Sensier)看到这幅画的第一个反应,宋思尔脱口而出说:“天啊,这的的确确就是晚祷!我听得到教堂的钟声!”


爱·艺术丨麦穗捡着捡着就有福了

勒名作《晚祷》



《牧羊女与羊群》柔和的光线照在牧羊女的身上,尽管她衣服破旧,但丝毫不减那虔诚的心意与动人的姿态。牧羊女低头祷告的情状倒与“晚祷”的感觉类似,都是富有浓厚基督意味的田园画派。整幅画呈现悠静祥和的气氛,牧羊女低头专注在编织,透过她编织的动作与脸部的神情,深入其内心,使人想窥视她正在想些什么。米勒画此画时,以牧羊女代表主,羊群代表信徒,充分展现了基督教“跟随主脚踪”之意念。


爱·艺术丨麦穗捡着捡着就有福了

米勒名作《牧羊女与羊群》



这种跟随主的坚定,在《圣经·路得记》中也有极美的见证:当一家三个寡妇即将各奔东西的时候,路得却对婆婆说:“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。你往哪里去,我也往那里去;你在哪里住宿,我也在那里住宿;你的国就是我的国,你的 神就是我的 神。你在哪里死,我也在那里死,也葬在那里。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!不然,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。”(路得记 1:16-17) 这不仅仅表明了路得对婆婆的认可,更是表明了路得跟随 神的决心,路得的选择最终使她蒙福成为大卫王的祖先、也有份于基督的家谱。


爱·艺术丨麦穗捡着捡着就有福了

未知画家笔下的路得与婆婆拿俄米



米勒的眼中,美好的故事往往都发生在田园,他把上帝赐下的这一切逐一都记录下来。正如在罗曼·罗兰所著的《米勒传》中对米勒的评价:“米勒,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,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,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”。


爱·艺术丨麦穗捡着捡着就有福了

爱·艺术丨麦穗捡着捡着就有福了


STORYandART:

透过文字的堆砌,

让典故、历史及所发生过的事,

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,

同时融入了社会人文与艺术的元素,

丰富我们寄居于世的生命。


专 辑 推 荐


爱·艺术丨麦穗捡着捡着就有福了


STORYandART
STORYandART
透过文字的堆砌,让典故、历史及所发生的事,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中,同时融入了社会人文与艺术的元素,丰富我们寄居于世的生命。
阅读更多
- 事工推荐 -spot_img
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