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 月14日

萧三匝:简评我近期读的书

萧三匝:简评我近期读的书

近日,有读者朋友见我很长时间没发公号,询问我出了什么事。很感念朋友美意,答曰:最近集中精力于读书写作,无暇写公号文章。今读书、写作暂告一段落,遂决定将最近读的几本书简评如下,以此汇报我近日动态。

1.《回忆与随想》,陆征祥

花半天时间读完民国外交总长陆征祥的《回忆与随想》。陆是当年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团长,可谓风云人物。后隐居比利时修道院成为修士,再后晋升为司铎。从高官到神父,陆征祥的人生值得深思。不过此书是讲话录,多写感想,缺乏历史细节,篇幅也太短,不到140页。陆应该有一本详实的传记。后朋友发来罗光所著《陆征祥传》,当读。不过我还是认为,就体裁而言,自传优于他人所作传记。又,最近同时在喜马拉雅上听《顾维钧口述历史》,此前读过曹汝霖《一生之回忆》,都很喜欢,查到同时期外交家施肇基著有《施肇基早年回忆录》、颜惠庆著有《颜惠庆日记》、王宠惠著有《宪法评议》《宪法危言》、罗文干著有《中国法制史》《罗马法》、王正廷著有《王正廷自传:顾往观来》《王正廷博士演讲集》。民国风云人物大都有记录历史之习惯,为了解中国现代化转型之艰难,当多读民国人物传记。

2.《人的行为》,米塞斯

很久没有读到像米塞斯《人的行为》这一类书了,逻辑之清晰如同探案,带给人智力的愉悦感。中国学者论理文章,很少有这么丝丝入扣的。谢宗林翻译的新版实在是好,值得推荐。此书好几册,刚读完第一册,有两点不能认同:1.作者过于抬高理性,认为人的行为都基于理性,我认为绝对不是。2.作者主张进化论。

3.《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》牟宗三、徐复观、张君劢、唐君毅

重读张君劢《新儒家思想史》,细读书后所附《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》。牟宗三、徐复观、张君劢、唐君毅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联合发表的此文不仅啰嗦缠绕,而且见识相当短浅。要言之,他们固守宋明儒学心性论,采取功利主义、拿来主义态度,希望中体能化西用(科学、民主),同时还希望西方人学习儒家思想,放弃西人信仰,真乃坐井观天、夜郎自大。此文仅有文献价值,无任何实际价值。真为这几个人感到可悲。

4.《论天人之际》,余英时

第三次读完此书,仍有新启发。总的来说,余英时先生长于史学,短于哲学,蔽于神学。故本书多处论证,有臆说之嫌,给人以武断之感。最要命的是,他的目的是论证中国思想内在超越之必然性与合理性,没有认识到内在超越之大弊及其不可能性。余先生虽然生活在西方几十年,也知西方哲学源流,但实未入西方思想之堂奥也。

5.《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》,列文森

列文森此书大量论证过于缠绕,缺乏简洁、清晰和力度,远没有书评界说的那么好。不过,此书结论部分的章节比较精辟。但列文森认为儒家思想在现代中国已经进入博物馆,只具有观赏价值,不具有真实价值。换言之,儒家死了。此论大错特错。诚然,儒家所依附的王权、科举、宗族已经成为历史,不可复生,但儒家思想早已进入民间小传统,成为每个中国人习焉不察的文化基因,甚至行为指南,至今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都或多或少受这种基因的支配,因此不能说儒家思想已死。列文森没有看到问题的复杂性,这是其大不足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他是犹太人,他不自觉地认为儒家与犹太教的命运相似,他没有看到二者巨大的差异:首先,儒家文明覆盖的是一个广土众民的民族,民众从未大规模流散到异族、异文化之中;其次,他没有看到任何主义都不能安放中国人的灵魂,他被主义在短期内的成绩所蔽,缺乏哲人的思想穿透力和前瞻力。

6.《人文主义批判》章力生

重读章力生博士之名著《人文主义批判》,深为折服,他将中西人文主义之大病讲得非常清楚。他是一个高屋建瓴的人,能俯察。学问不通透者,必不能俯察。章博士一生著述繁富,实乃近现代中国最重要之思想家,超出我们熟知的名家胡适、钱穆等人不可以道里计。中国文化、社会重生之道,章博士早有精辟论证,希望有机会读完其主要著作,希望更多国人能有机会读到章博士之著作。

7.《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》张灏

华裔汉学家、史学家虽然入了西方国家国籍,但没几个真正在灵魂上融入了西方,写的东西与没出国没有本质不同,实质上只学到了西方的工具而已。留学西方的学者亦如是。冯友兰留美研究儒学,许倬云大半辈子是美国人,越老越陈腐。真正懂了西方根脉的,八九十岁这一辈,大概就一个张灏吧。张灏能认识到人性之幽暗,就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中国学者,包括华裔学者。

8.《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》,赵鼎新

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成立的,即战争的白热化导致集权化和科层式政治,同时儒法两家为这一趋势提供了合法性论证,致使政治与意识形态日渐合一。法家是从功利角度论证这种合一,是为术;儒家是从家国同构即情理角度论证这种合一,是为道。本书的缺点是对儒法道墨四家思想未进行深入对比,对儒家“定于一”的思想未深入阐发,而这正是儒法同构、外儒内法的最大共识。另外,本书对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的细节缺乏深度展开。赵鼎新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还是有创见的,此人适合做学者,就别纠缠到事功中去了。

9.《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》,孙隆基

此书体例怪异,既像学术著作,又处处随笔笔调,不过,其对“仁”的缺陷的揭示还是深刻的但名不副实。

10.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朱熹

最近精读了一遍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深感朱熹太笨,对先秦儒家的理解从根上就错了,最大的问题是用“理”代替“天”,也就是用死物代替活生生的超验存在。后世以朱熹此书作为所有读书人的教科书,窒息国人思想,把活人读成死人,朱熹的罪过的确很大。一句话,朱的脑壳完全理解不了玄妙幽深之事。

11.《墨子》,墨翟

墨子高扬主宰之天,是其卓见,同时宣扬功利主义,且未将这二者打通,是其失。墨子还是“不知人”。

12.《韩非子》,韩非

重读《韩非子》,用几句话概括我观点:

灭天用智,似智实愚。

弃天制法,残民如屠。

天怒人怨,王座倾覆。

历史循环,无非死局。

返本溯源,刮骨疗毒。

13.《春秋繁露》,董仲舒

此书前半部高扬主宰之天,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论系统,很不错,但后半部处处用自然界事物比附天意,非常粗糙,不能服人。

14.《近思录》,朱熹、吕祖谦编

此书是“北宋五子”言论精编,尽是无根的道德说教,让人气闷。“北宋五子”,不过尔尔。尤其是首章论道体,相当粗疏,所以此后章节的确无根。

15.《传习录》,王阳明

太多人没有看到阳明思想的最大问题:自以为是,自以为神。阳明靠的全是人自己,而人是最靠不住的。良知如果靠得主,母猪都能上大树。

16.《我们合理的信仰》巴文克

此书清晰、精练、严整,我这人最受不了行文啰嗦。很多名著都太啰嗦,精准是一种美德。

17.《释经学40问》,罗伯特·普拉默

此书是入门书,介绍的都是原则,举例太少。 


匝说
匝说
因真理,得自由,以服务。
阅读更多
- 事工推荐 -spot_img
相关内容